跳转至主要内容
main content, press tab to continue
文章

新加坡在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下,有望成为S股的避风港

作者 Juliana Yong 以及 Yunkun Yang | 2025年8月1日

随着新加坡交易所(SGX)放宽上市规则,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D&O保险)的战略价值正加速凸显。
Financial, Executive and Professional Risks (FINEX)
N/A

2025年5月15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正在考虑简化拟在新交所(SGX)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旨在使IPO流程更加简便,助力有志于上市的公司顺利登陆资本市场。此次改革旨在为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更相关的信息。与此同时,新交所监管机构(SGX RegCo)也同步开展了关于修订上市规则的公众咨询。其中一项重要变更建议为:要求公司管理层清晰披露面临的核心利益冲突,而非简单堆砌大量脱离背景的事实数据,这些信息对普通散户投资人而言往往难以理解。另一项重大提议则是:取消要求第三方专家确认公司盈利预测的规定,因为在现实操作中,获取此类背书存在诸多困难。新规仅要求公司提供基于合理假设且符合会计政策的预测信息。

这些拟议变更受到市场欢迎,尤其是在经历了长时间“价格发现机制低效”的背景下。过去几年,除新加坡房地产信托(S-REIT)和本地银行外,多数SGX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疲弱。2024年,仅有4家公司在SGX上市,而同期退市公司达21家;相比之下,同年有71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市场广泛批评新交所的上市规则过于细致、限制严格,导致科技类公司难以满足要求。[1]

截至2025年5月,共有103家中国公司在SGX上市(俗称“S-Chips”)。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多位于中国大陆,但通常通过在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或百慕大注册的控股公司运作,以实现税务优化。S-Chips 公司在2025年5月占 SGX 所有上市公司的 14%。2005至2007年间,曾掀起一股中国公司赴SGX上市的热潮。截至2005年4月,S-Chips 占SGX外资上市公司总数的41%。当时,新交所的外资上市企业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2]。然而,由于数起会计丑闻[3],2007至2012年间[4],不少S-Chips未能持续符合SGX监管要求。到2017年4月,根据CNBC 报道,许多在SGX挂牌的中资公司逐渐退市。[5].

时隔7年,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重新考虑赴新交所上市,以此作为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对冲措施。这背后主要有两个驱动因素:

  • 当前中美贸易战下,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有效关税税率高达40%–70%,加剧企业全球化路径的压力;
  • 东南亚经济体作为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受到中国企业的高度关注。

中国企业日益意识到降低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依赖已迫在眉睫。在美上市的中资公司正面临监管加码与摘牌威胁(如《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相比之下,新交所提供了一个中立、稳定的融资平台,有助于分散融资风险和政治风险。[6]

新加坡因其地理位置靠近新兴市场,始终被全球投资者视为通往东盟的门户。[7] 许多中国企业已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负责财务、运营及品牌管理。SGX的企业治理与信息披露标准为 S-Chips 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和可信度。[8]通过在新交所上市,中资企业能显著提升国际形象,表明其愿意遵守国际规范并强化企业治理。[9] 这将帮助有志于上市的中概公司赢得国际投资者和东盟区域伙伴(特别是长期资金与机构投资人)的信任。同时,它们还可借鉴自2005年以来活跃在SGX的中资企业的成功路径,积累本地经验。

新交所(SGX)监管机构(SGX RegCo)一直积极与中国企业沟通,鼓励其在新交所上市,并简化跨境IPO的流程。值得指出的是,SGX支持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工具,使中国企业可以更便捷地以熟悉的货币进行运营和融资。虽然过去曾有观点认为SGX的估值低于纳斯达克,但在2025年5月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可能会发现新加坡市场提供更为有利的估值环境,这得益于相对较少的市场竞争以及投资者对“中国-东南亚”增长故事日益增长的兴趣,这也为企业提升融资能力铺平了道路。[10]

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需要履行持续性的信息披露义务,其核心职责是避免虚假市场,并防止对证券价值的重大误导行为。[11]具体而言,企业必须披露可能对其股价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包括公司自身、其子公司以及相关实体的信息。此外,企业还必须在SGXNET企业公告系统上披露特定信息。新交所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通常会选择购买董监高责任险(D&O保险)。虽然法律并未强制要求,但在实践中,D&O保险通常会被纳入高管薪酬包,作为投资者对董事及高管潜在责任保障的要求之一。D&O保险亦有助于企业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的管理及董事人才,为其提供针对个人诉讼的防护保障,此保障也延伸至独立董事。为吸引具有上市公司管理经验的高水平董事加入董事会,企业可能需要提供免责条款或赔偿承诺,并经薪酬委员会批准。根据SGX上市规则(主板第210(5)(e)条和Catalist第406(3)(e)条),上市公司必须设立薪酬委员会。[12] 薪酬委员会的职责通常是确保薪酬和股权授予安排的公平合理,并可向公司外部专家寻求建议。在此背景下,完善的D&O保险可以为这些法律义务提供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

D&O保险旨在保护公司董事和高管在履行管理职责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财务损失和法律责任,主要包含三种保障类型:

  • D&O A保障(Side A):当公司因破产、法律限制或其他原因无法对董事高管进行赔偿时,为其个人资产提供保护。该保障在公司不能履行赔偿责任的情况下,为董事高管提供“安全网”。
  • D&O B保障(Side B):在公司赔偿了董事高管的法律费用、和解金额或判决金额后,保险公司向公司进行补偿,保护公司资产,是D&O保单中最常被启用的部分。
  • D&O C保障(Side C):即“证券类索赔公司保障”,专门保障公司本身在证券相关索赔中的法律费用与经济损失,如涉及误导性财务报表、内部交易等证券诉讼。

部分机构投资者可能在投资前会要求公司投保D&O保险,以此降低其投资因董事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的风险。新加坡法律及监管环境日趋复杂,D&O保险成为保障公司及其领导层的重要工具。在SGX上市的企业还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并由董事会对其充分性发表意见。

对于拟在SGX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言,有必要了解:过去十年新加坡的D&O保费整体较低,仅2020至2021年间出现短暂上涨。2025年,新加坡市场的D&O费率再次处于低位,意味着通过保险公司租用资产负债表的资本成本十分具有竞争力。根据新规提案,企业管理层在信息披露方面需运用更多主观判断,而非仅依赖实证测试,这进一步突显了D&O产品在IPO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的D&O保障将为企业员工和董事提供有力防护,对应监管调查、法律诉讼和赔偿责任带来的潜在费用进行有效的风险转移。否则,这些成本将直接冲击公司的利润表。

此外,针对双重上市公司,企业需检查现有的D&O保单是否已充分覆盖SGX相关的风险。尽管新加坡双重上市尚属少数,蔚来于2022年已在SGX完成二次上市。 [13]如果全球D&O保单中排除了SGX或地域范围受限,董事将面临关键保障缺口。

对于总部设在中国大陆的SGX上市公司,也应考虑配备一张中国本地D&O保单,以与其在境外投保的全球保单互为补充,尤其是当关键董事及高管位于中国,并可能面临本地法律索赔或监管调查时。

标准市场D&O保单中通常包含“发行除外”条款(Offering Exclusion),即若被保险人为私有公司,证券发行相关责任不在承保范围内。若企业拟进行公开发行,该条款需特别修改以确保保障完整性。

在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时,企业通常会在D&O保单之外,额外购买一份公开发行保险(POSI)。该保单专为覆盖IPO过程中产生的法律责任而设,确保日常运营风险仍由D&O主保单覆盖。POSI通常为多年度保单(根据所在司法管辖区的法律时效规定)。尽管韦莱韬悦并非税务顾问,但我们注意到,在部分司法管辖区,POSI的费用可视为发行交易成本在税前抵扣。

韦莱韬悦可协助具有前瞻性评估在新加坡上市可行性的中国企业增强其长期财务稳健性与投资者多元化。公司的精算模型可协助客户设定合理的责任限额及推荐应增加的关键保障。我们致力于帮助您在亚洲新一轮增长浪潮中占据核心位置,并连接在新加坡落地的专业顾问生态体系。选择我们作为您的信赖保险顾问,将助您有效降低进入资本市场过程中的执行风险。

免责声明

韦莱韬悦通过在各国家/地区运营的合法许可授权公司提供保险相关服务。有关韦莱韬悦在您所在国家/地区运营法人实体的更多授权监管细节,请访问韦莱韬悦网站:Global Regulatory Disclosures

符合本地运营许可要求是我们要遵守的监管要求。本出版物所含的信息截至 2024 年 7月 1 日准确无误。此后,信息可能变更或失效,在此日期之后,不应依赖该信息的准确性或适当性。
本文所有对承保范围的描述、总结和提示仅供参考,并非实际保险合同/保险单中的任何内容,也不构成对保险合同/保险单实际条款和条件的承诺、修正或更改。任何实际承保范围及其他条款、条件请以您的正式保险合同/保险单为准。本文不设计为,也不应该用于代替与个人情况有关的具体建议,我们不提供法律、会计或税务建议,且本文亦不应该被视为法律、会计或税务建议。本文包含的信息和声明是一般性的,并非旨在解决任何特定个人或实体的情况。您认可并同意,您将不依赖本文的任何内容或信息作出任何决定或行动,否则您将自行承担由此带来的任何后果、义务和/或责任。您认可并同意,韦莱韬悦不承担您前述决定或行动导致的任何后果、义务和/或责任。本文最终解释权归韦莱韬悦所有。

脚注

  1. Chinese companies eye Singapore listings to expand markets amid trade war: Sources. 返回文章
  2. Public Listing of China-originated Companies in Singapore. 返回文章
  3. S chips moving into the future. 返回文章
  4. Accounting woes threaten Chinese listings in Singapore. 返回文章
  5. More Chinese firms are saying goodbye to Singapore’s stock market. 返回文章
  6. Some China companies eyeing Singapore listings to expand markets amid trade war: sources. 返回文章
  7. More Chinese corporates eyeing deals in Asean, secondary listings on SGX. 返回文章
  8. Can Singapore’s Stock Exchange Benefit as Chinese Firms Seek Listing Alternatives. 返回文章
  9. Time to Take Another Bite of S-chips. 返回文章
  10. Some Chinese companies eye Singapore listings to expand markets amid trade war. 返回文章
  11. Guidance on what constitutes material information. 返回文章
  12.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REMUNERATION POLICIES. 返回文章
  13. NIO Inc. – Leading Player in Premium Smart EV Market – Lists on SGX 返回文章

作者


FINEX亚洲副总监


Related content tags, list of links 文章 金融、高管与专业风险 (FINEX)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