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加速,2025年各行业的薪酬趋势将发生显著变化。预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将由2024年的4.8%放缓至2025年的4.2%,通货膨胀率将从0.4%上升至1.2%。经济放缓将对员工流动性和薪酬涨幅产生直接影响。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预期2025年失业率将从2024年的3.5%降至3.3%,显示就业市场相对稳定。受市场不确定性影响,员工更加关注工作保障,自愿离职率预期下降;而企业在人才管理上将更为谨慎,精细化管理导致非自愿离职率或将上升。
韦莱韬悦薪酬预算规划调研报告显示,2025年整体调薪率预期维持在5%左右,与2024年相当(见图1)。需要强调的是,此数据仅仅适用于有涨薪计划的企业,部分公司可能并不会调整薪酬。不同产业的薪酬预算差距预期将进一步拉大,增长迅速或存在人才短缺的行业预期将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调整,而其他行业则将面临更严格的成本控制。企业在制定薪酬策略时需更加注重行业趋势和市场动态,以保持竞争优势。
尽管线上销售增速放缓,但非一线城市的零售业表现强劲,这一趋势得益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持续增长,甚至预期超过城市居民。非一线城市的经济增长带动了更活跃的零售环境,企业将更加关注并加大在这些市场的投入。
食品与饮料行业是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餐饮服务需求旺盛,反映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势头。
2025年,新零售与消费品行业的整体调薪率预期将由2024年的4.7%升至4.9%(见图2),其中非一线城市的薪酬涨幅尤为突出。企业将更加注重对表现卓越和潜力人才的激励,以吸引并留住关键人才,助力业务增长,尤其是在技能人才竞争激烈的地区。
这一趋势预期将持续,随着中国经济格局的演变,企业需更加灵活地调整薪酬策略,以适应不同市场条件并提升整体竞争力。
生物制药与生命科学行业的增长受到人口老龄化和疫情后对健康需求的推动。这带来对先进医疗服务和创新药物的需求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简化了新药审批流程,进一步推动行业投资与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药品开发及其他关键流程,跨生物制药与科技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上升。随着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驱动型解决方案的投入,这类人才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生物制药与生命科学行业受到经济放缓的影响,预期2025年调薪率将从2023年的6%下降至接近5%(见图3),呈现小幅但持续下降趋势。初级岗位的薪酬涨幅较大,反映企业吸引新人才的战略。随着企业将业务拓展至二线城市,这些地区的年度总固定现金收入增幅更为明显,反映出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拓展正在推动薪酬水平上升。
行业内的员工流动率呈现出有趣的变化:自愿离职率保持相对稳定,但由于企业为精简运营并维持财务稳健,非自愿离职率呈现上升趋势。预期这一趋势将持续至2025年,因企业在人才管理上将更加审慎。尽管面临这些挑战,行业的年度总固定现金收入和平均总现金收入仍保持强劲,2024年制药公司的表现领先于其他子行业。相比之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年度总固定现金收入和平均总现金收入水平最低,这反映出行业内不同子行业在财务健康状况和战略重点上的差异。
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了十倍,显示出向清洁能源的迅速转型。这一增长源于供需结构的优化,使新能源行业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实现环保目标的核心力量。
尽管增长迅猛,能源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能源企业尤其是石油和煤炭领域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而新能源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预期到2025年,新能源企业的人员增长将趋于稳定,行业将进入精细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薪酬方面,2025年能源行业整体调薪将趋于放缓,传统能源企业预期保持相对稳定的薪酬调增,而储能行业可能出现薪酬下降(见图4)。为了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企业优先将薪酬预算集中在销售、研发、技术和生产等关键岗位,以保持创新与竞争优势。
在利润压力下,能源行业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绩效评估方式,导致高绩效员工的评级和奖金发放受到影响。这种策略旨在在财务稳健性与关键人才激励之间取得平衡,帮助行业在竞争中保持长期发展优势。
高科技、媒体与游戏行业呈现稳定与增长并存的格局。2025年整体调薪中位数预期保持在5%,与2024年保持一致(见图5)。然而,深层趋势更为复杂。由于整体经济放缓,企业在薪酬调整方面采取了更加保守的策略。同时,不同子行业与不同职务层级的薪酬增幅存在显著差异。
半导体、自动驾驶与车联网(IoV)子行业预期在2025年将实现更高的调薪率。这些领域革新引领人才的构体性竞争,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的强烈需求推动了显著的薪酬调整,企业正在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酬方案,以吸引并留住顶级人才。
例如,半导体公司作为科技创新先锋,预期调薪率将超过7%。同样,在未来交通与运输领域担当重要角色的自动驾驶与车联网子行业,预期调薪率也将超过平均水平,达到5.8%。传统媒体和游戏行业的调薪率则预期保持整体行业调薪率中位值5%。即便在这些子行业中,各企业仍重点关注关键岗位和高潜力人才,以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金融科技公司在薪酬调整方面展现出极高的竞争力,相较于其他传统金融细分行业,展现出更高的竞争力,但与其他实体经济行业持平(见图6),反映出该行业稳健发展的势头。与传统金融机构采用的保守性薪酬策略不同,金融科技公司更加注重对人才的战略性投资。
中国的金融科技领域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各细分板块在国家金融体系的演进中扮演着独特且重要的角色。例如,数字支付提升了消费者的交易便利性,而借贷平台则扩大了信贷的可获得性。这种多样化格局对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强劲的需求。据统计,在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中,近一半的员工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骨干专家,而在领先企业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60%。
在金融科技行业中,招聘和留任具备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能的人才已成为重中之重。在同一职务层级下,表现优秀或技能突出的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人才的薪酬显著高于传统信息技术岗位。这种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视,源于企业对提升客户体验和优化风险管理的高度关注,这两者对于行业的持续增长和创新至关重要。
此外,金融科技行业在薪酬激励机制上也表现出相对复合的特点。金融销售、风险管理、技术销售以及技术岗位的变动奖金占比最高。技术销售和技术岗位的薪酬结构相似,许多企业正在积极鼓励技术人员向一线销售岗位转型。此外,风险管理相关岗位(如量化风控模型等)的薪酬水平也在逐步上升,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内金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复杂挑战。
在中国不断演变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在薪酬管理上正将资源聚焦于核心职能,尤其是那些能够推动创新和业务增长的岗位,如研发、销售和全球拓展。这些岗位通常获得更大幅度的薪酬调整。
随着各行业对技术的依赖增加,数字创新岗位的薪酬溢价不断上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人才竞争尤为激烈。企业为吸引和留住这些专业人才,愿意提供更高薪酬及更具吸引力的福利。在金融科技行业中,这一趋势尤为明显,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专家的需求增加,拉大了与传统信息技术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
企业正在优化员工留任策略,以提升满意度并降低流失率。职业发展机会、工作保障和管理者关系成为关键因素。许多企业推出导师计划和职业发展项目,以培养具备潜力的年轻Z世代人才,确保未来的人才储备。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中国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并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以保持竞争力。定期监测经济政策和行业趋势的变化至关重要。例如,人工智能革命正在重塑企业运营模式,并对薪酬、人才吸引与留任策略产生影响。能够迅速适应这些变化的企业将更有机会抓住新兴机遇,并有效应对潜在风险。
投资于推动企业成功的关键人才,并优先招聘和留任顶尖人才。提升员工满意度需采用全面策略:除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还要关注职业发展、工作保障和管理者关系,这些因素对员工愈发重要。
企业应持续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评估并优化薪酬策略,以确保薪酬体系不仅具备市场竞争力,还能精准契合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独特需求。通过参考韦莱韬悦薪酬趋势数据,企业可以在优化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方面获得有力支撑。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适应性与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通过紧密跟踪新兴趋势、定期评估薪酬策略,并加大对核心人才的投资,企业将能够有效应对市场复杂性,并为长期成功奠定坚实基础。